查看原文
其他

悼念|他前往另一方天地,播撒甘霖

农大校记者团 稼穑青年 2021-09-29

‍(这首歌曲是由袁隆平作词,让我们用这首诚挚温暖的歌曲送别他‍)



5月22日,星期六,一个令人悲恸的消息传来,(央视网)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,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

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直到今年年初,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。
记得第一次认识袁爷爷,是在小学一篇课文里。那时候我们虽年幼无知,但从此也记得了中国有这样一位老爷爷,因为他,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。
“我有两个梦,一个梦就是高产、更高产,就是‘禾下乘凉梦’,这是真正做到的梦,在我们高产杂交稻穗下乘凉。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,走出国门,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。现在还只有几百万公顷,要做到八千万公顷。”


袁隆平老先生的一生曲折又光辉。23岁从西南农学院毕业,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,那一年是1953年,全国刚刚完成土地改革,人民期待已久的“耕者有其田”终于实现了,但那个时代的人们,有田也不一定能逃过饥饿。在三年困难时期,袁隆平和其他受苦的人一样经历过饥荒,对饥饿的感觉记忆犹新。1961年的一天,他在稻田里发现了一株籽粒很饱满的稻,命名为“鹤立鸡群”稻,他想着,把这株稻继续播种下去,或许能收获许许多多高产的稻,但第二年结果不尽人意。可这株“鹤立鸡群”稻给了他灵感,袁隆平意识到:自己可能找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,那么我是否也可以人工培养杂交稻呢?
带着这个想法,他走过了中国大片土地,埋身稻田,只为寻找需要的可以利用杂交优势的雄性不育水稻。尽管当时许多人阻拦他说不要研究这个学术界少有人涉足的领域,但他为了中国人的饱餐梦,毅然决然地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工作。
1970年,他的学生在一农场沼泽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,后来被命名为“野败”。这株水稻为他的育种、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,终于在1973年,袁隆平成功培育出“南优二号”籼型杂交水稻,被称为“东方魔稻”,他因此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,解决了不仅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问题。
2019年,习近平总书记向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。
据说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吃饭靠‘两平’,一靠搞责任制的邓小平,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。”也曾有记者采访袁老先生时这样说,对此,袁隆平回答:“我不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,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,我受不起,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讲。”
先生一生中创造过奇迹,也获得了许多荣誉,但他仍是怀揣着伟大梦想并不断向前迈步的“追梦者”。穿着三十几元的上衣,朴素如农民;90高龄的他会饶有趣味地说自己是“90后”,还要继续干到“100后”。
“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,也能绊倒一个国家
“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。”
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,饱食一顿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。因为我们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,那些经历过上世纪饥荒的老一代人,一定比我们更能理解“饥饿”“饱餐”的概念。但饮水必要思源,“饱餐”,尤其是“亿万万人民的饱餐”并不像随口说出这么简单。我们悼念袁隆平老先生,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心中的悼念,更要在生活中节粮爱粮,不去糟蹋、浪费先辈们来之不易的成果。
尤其是作为农大人,我们要牢记解民生之多艰,育天下之英才”的校训,将前人的火炬传递下去,将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。
袁老先生去了另一个世界播撒甘霖,吾辈定要守护好、建设好现今的美丽中国!



“我为农大学子,必承先生后业!”

谢谢您,袁老先生!一路走好!




文字 | 任林萱

编辑 | 雷若涵

责编 | 郭荷昕 孙泳琳

图片来源 | 网络


图集 | 秋雨·冬雪 

特辑 | 四月佳期,社团等你! 
现场 | 欢迎您拨打玫瑰热线 | 
开学 | 春分时节,静候君至 |
周三映像 | 北京漫游指 |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